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中苏(联)关于修改两国航空总局关于相互提供服务和航空运输的议定书的有关规定的换文

时间:2024-06-24 04:16:33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308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苏(联)关于修改两国航空总局关于相互提供服务和航空运输的议定书的有关规定的换文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 苏联民用航空部


中苏(联)关于修改两国航空总局关于相互提供服务和航空运输的议定书的有关规定的换文


(签订日期1966年4月4日)
               对方来文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代表沈图同志
尊敬的沈图同志:
  兹确认我们之间达成协议如下:
  签于本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签订航空交通协定,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一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部长会议民用航空总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总局关于相互提供服务和航空运输的议定书中,凡提到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三十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苏中两国间建立定期航空交通协定,均改为一九六六年四月四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航空交通协定。
  尊敬的沈图同志,请接受我崇高的敬意。
  注:我方去文确认的内容同对方来文,略。

                      苏联民用航空部代表
                       维·达尼雷切夫
                         (签字)
                    一九六六年四月四日于莫斯科

向特定国家(地区)出口易制毒化学品暂行管理规定

商务部 公安部 海关总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〇〇五年 第 12 号

  《向特定国家(地区)出口易制毒化学品暂行管理规定》已经2005年6月3日商务部第9次部务会议、2005年7月8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1次局务会议和2005年7月7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7次局务会议审议通过,并经公安部和海关总署同意,现予公布,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

                             部长  薄熙来

                             部长  周永康

                             署长  牟新生

                             局长  李毅中

                             局长  邵明立

                            二○○五年八月一日

向特定国家(地区)出口易制毒化学品暂行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防止易制毒化学品流入特定国家(地区)用于毒品制造,规范易制毒化学品出口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易制毒化学品是指本规定附件1《向特定国家(地区)出口易制毒化学品管理目录》所列化学品。商务部会同公安部、海关总署、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可根据需要调整并公布《向特定国家(地区)出口易制毒化学品管理目录》。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特定国家(地区)是指本规定附件2《特定国家(地区)目录》所列国家(地区)。商务部会同公安部、海关总署、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可根据需要调整并公布《特定国家(地区)目录》。

  第四条 国家对易制毒化学品向特定国家(地区)的出口实行许可证管理。

  未经许可,不得向特定国家(地区)出口易制毒化学品。

  向特定国家(地区)出口易制毒化学品时,应向海关交验有关出口许可证,海关凭出口许可证办理有关出口验放手续。

  第五条 易制毒化学品出口许可证实行“一批一证”制和“一证一关”制。

  同一合同项下如需分批出口,出口经营者应在出口申请中提出,由商务部核准后,签发相应份数的出口许可证。同一申请最多分批不超过12次。

  第六条 向特定国家(地区)出口易制毒化学品实行国际核查制度。

  第七条 出口经营者拟向特定国家(地区)出口易制毒化学品的,应向所在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书面材料:

  (一)《易制毒化学品出口申请表》一式二份;

  (二)出口合同(协议)副本;

  (三)进口国(地区)政府主管部门出具的合法使用易制毒化学品的证明或者进口方合法使用的保证文件原件;

  (四)出口经营者营业执照复印件;

  (五)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复印件(外商投资企业提交盖有联合年检合格标识的批准证书复印件)。

  第八条 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应在受理申请之日起3日内进行初审,经初审合格后,将初审意见及有关材料报商务部审批。

  第九条 商务部自收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的初审意见之日起5日内完成审查,审查合格的,将审查意见和有关材料转公安部进行国际核查。

  第十条 公安部自收到商务部的审查意见和有关材料之日起3日内将核查材料发送进口国(地区)政府主管部门。

  公安部自收到进口国(地区)政府主管部门确认通知后3日内书面通知商务部。

  商务部自收到公安部书面通知之日起5日内,做出许可或者不许可的决定。

  第十一条 出口经营者在申领易制毒化学品出口许可证时,应如实申报,不得弄虚作假。严禁以欺骗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易制毒化学品出口许可。

  不得伪造、变造或者买卖易制毒化学品出口许可证。

  第十二条 易制毒化学品出口管理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信息交流和电子数据联网核查制度。

  第十三条 违反本规定,未经许可擅自向特定国家(地区)出口或者擅自超出许可的范围出口易制毒化学品,伪造、变造或者买卖易制毒化学品出口许可证件以及以欺骗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易制毒化学品出口许可证件的,依照《对外贸易法》、《海关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 对易制毒化学品实施出口管理的国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或者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五条 由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场所向特定国家(地区)出口易制毒化学品,适用本规定。

  易制毒化学品由境内运入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场所,或者在上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场所之间进出,无须申领出口许可证。

  第十六条 向特定国家(地区)出口易制毒化学品,本规定没有规定的,依照原外经贸部制定的《易制毒化学品进出口管理规定》(原外经贸部1999年第4号令)、原外经贸部和公安部联合制定的《易制毒化学品进出口国际核查管理规定》(外经贸贸发[2002]147号)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七条 本规定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

附件:1.向特定国家(地区)出口易制毒化学品管理目录
2.特定国家(地区)目录


附件1

向特定国家(地区)出口易制毒化学品管理目录

 

序号 商品名称
商品编码
1 麻黄碱(麻黄素,盐酸麻黄碱) 2939410010
2 硫酸麻黄碱 2939410020
3 消旋盐酸麻黄碱 2939410030
4 草酸麻黄碱 2939410040
5 伪麻黄碱(伪麻黄素.盆酸伪麻黄碱) 2939420010
6 硫酸伪麻黄碱 2939420020
7 盐酸甲基麻黄碱 2939490010
8 消旋盐酸甲基麻黄碱 2939490020
9 去甲麻黄碱及其盐 2939490030
10 供制农药用麻黄浸青粉 1302199011
11 供制农药用麻黄浸膏 1302199012
12 供制医药用麻黄浸膏粉 1302199091
13 供制医药用麻黄浸膏 1302199092
14 其他麻黄浸膏粉 1302199093
15 其他麻黄浸膏 1302199094
16 药料用麻黄草粉 1211903910
17 香料用麻黄草粉 1211905010
18 其他用麻黄草粉 1211909910
19 麻黄碱盐类单方制剂〔指盐酸(伪)麻黄碱片,盐酸麻黄碱注射剂,硫酸麻黄碱片〕 3004409010
20 胡椒醛(洋茉莉醛、3,4-亚甲二氧基苯甲醛、天芥菜精) 2932930000
21 黄樟脑(4-烯丙基-1、2-亚甲二氧基苯) 2932940000
22 异黄樟脑(4-丙烯基-1,2-亚甲二氧基苯) 2932910000
23 麦角新碱 2939610010
24 麦角胺 2939620010
25 麦角酸 2939630010
26 苯丙酮(1-苯基-2-丙酮) 2914310000
27 N-乙酰邻氨基苯酸 2924299020
28 3,4-亚甲基二氧苯基-2-丙酮 2932920000
29 高锰酸钾 2841610000
30 乙酸酐(醋酸酐) 2915240000
31 黄樟油 3301299010
32 苯乙酸 2916340010
33 氯化氢(盐酸) 2806100000
34 硫酸 2807000010
35 甲苯 2902300000
36 乙醚 2909110000
37 丙酮 2914110000
38 丁酮〔甲基乙基(甲)酮〕 2914120000
39 邻氨基苯甲酸(氨茴酸) 2922431000
40 哌啶(六氢吡啶) 2933321000
41 氯仿(三氯甲烷) 2903130000
42 二氢黄樟素 2932999050
43 氯化铵 2827101000
2827109000

44 硫酸钡 2833270000
45 氯化钯 2843900010
46 醋酸钠 2915220000
47 乙醇 2207100000
2207200010

2207200090

48 氢氧化钠 2815110000
2815120000

49 碳酸钠(纯碱) 2836200000
50 碳酸氢钠(小苏打) 2836300000
51 活性炭 3802100000
52 乙酸 2915211000
2915219000

53 乙酸乙醋 2915310000
54 异丙醇 2905122000
55 碘 2801200000
56 氢碘酸 2811199010
57 红磷 2804709010
58 三氯乙醛 2913000010

附件2


特定国家(地区)目录


1,缅甸
2、老挝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令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〇〇五年 第 12 号

  《向特定国家(地区)出口易制毒化学品暂行管理规定》已经2005年6月3日商务部第9次部务会议、2005年7月8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1次局务会议和2005年7月7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7次局务会议审议通过,并经公安部和海关总署同意,现予公布,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

        部长  薄熙来
        部长  周永康
        署长  牟新生
        局长  李毅中
        局长  邵明立
        二○○五年八月一日



《向特定国家(地区)出口易制毒化学品暂行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防止易制毒化学品流入特定国家(地区)用于毒品制造,规范易制毒化学品出口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易制毒化学品是指本规定附件1《向特定国家(地区)出口易制毒化学品管理目录》所列化学品。商务部会同公安部、海关总署、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可根据需要调整并公布《向特定国家(地区)出口易制毒化学品管理目录》。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特定国家(地区)是指本规定附件2《特定国家(地区)目录》所列国家(地区)。商务部会同公安部、海关总署、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可根据需要调整并公布《特定国家(地区)目录》。

  第四条 国家对易制毒化学品向特定国家(地区)的出口实行许可证管理。
  未经许可,不得向特定国家(地区)出口易制毒化学品。
  向特定国家(地区)出口易制毒化学品时,应向海关交验有关出口许可证,海关凭出口许可证办理有关出口验放手续。

  第五条 易制毒化学品出口许可证实行“一批一证”制和“一证一关”制。
  同一合同项下如需分批出口,出口经营者应在出口申请中提出,由商务部核准后,签发相应份数的出口许可证。同一申请最多分批不超过12次。

  第六条 向特定国家(地区)出口易制毒化学品实行国际核查制度。

  第七条 出口经营者拟向特定国家(地区)出口易制毒化学品的,应向所在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书面材料:
  (一)《易制毒化学品出口申请表》一式二份;
  (二)出口合同(协议)副本;
  (三)进口国(地区)政府主管部门出具的合法使用易制毒化学品的证明或者进口方合法使用的保证文件原件;
  (四)出口经营者营业执照复印件;
  (五)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复印件(外商投资企业提交盖有联合年检合格标识的批准证书复印件)。

  第八条 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应在受理申请之日起3日内进行初审,经初审合格后,将初审意见及有关材料报商务部审批。

  第九条 商务部自收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的初审意见之日起5日内完成审查,审查合格的,将审查意见和有关材料转公安部进行国际核查。

  第十条 公安部自收到商务部的审查意见和有关材料之日起3日内将核查材料发送进口国(地区)政府主管部门。
  公安部自收到进口国(地区)政府主管部门确认通知后3日内书面通知商务部。
  商务部自收到公安部书面通知之日起5日内,做出许可或者不许可的决定。

  第十一条 出口经营者在申领易制毒化学品出口许可证时,应如实申报,不得弄虚作假。严禁以欺骗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易制毒化学品出口许可。
  不得伪造、变造或者买卖易制毒化学品出口许可证。

  第十二条 易制毒化学品出口管理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信息交流和电子数据联网核查制度。

  第十三条 违反本规定,未经许可擅自向特定国家(地区)出口或者擅自超出许可的范围出口易制毒化学品,伪造、变造或者买卖易制毒化学品出口许可证件以及以欺骗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易制毒化学品出口许可证件的,依照《对外贸易法》、《海关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 对易制毒化学品实施出口管理的国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或者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五条 由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场所向特定国家(地区)出口易制毒化学品,适用本规定。
  易制毒化学品由境内运入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场所,或者在上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场所之间进出,无须申领出口许可证。

  第十六条 向特定国家(地区)出口易制毒化学品,本规定没有规定的,依照原外经贸部制定的《易制毒化学品进出口管理规定》(原外经贸部1999年第4号令)、原外经贸部和公安部联合制定的《易制毒化学品进出口国际核查管理规定》(外经贸贸发[2002]147号)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七条 本规定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


附件:1.向特定国家(地区)出口易制毒化学品管理目录
2.特定国家(地区)目录


附件1

向特定国家(地区)出口易制毒化学品管理目录

 

序号 商品名称
商品编码
1 麻黄碱(麻黄素,盐酸麻黄碱) 2939410010
2 硫酸麻黄碱 2939410020
3 消旋盐酸麻黄碱 2939410030
4 草酸麻黄碱 2939410040
5 伪麻黄碱(伪麻黄素.盆酸伪麻黄碱) 2939420010
6 硫酸伪麻黄碱 2939420020
7 盐酸甲基麻黄碱 2939490010
8 消旋盐酸甲基麻黄碱 2939490020
9 去甲麻黄碱及其盐 2939490030
10 供制农药用麻黄浸青粉 1302199011
11 供制农药用麻黄浸膏 1302199012
12 供制医药用麻黄浸膏粉 1302199091
13 供制医药用麻黄浸膏 1302199092
14 其他麻黄浸膏粉 1302199093
15 其他麻黄浸膏 1302199094
16 药料用麻黄草粉 1211903910
17 香料用麻黄草粉 1211905010
18 其他用麻黄草粉 1211909910
19 麻黄碱盐类单方制剂〔指盐酸(伪)麻黄碱片,盐酸麻黄碱注射剂,硫酸麻黄碱片〕 3004409010
20 胡椒醛(洋茉莉醛、3,4-亚甲二氧基苯甲醛、天芥菜精) 2932930000
21 黄樟脑(4-烯丙基-1、2-亚甲二氧基苯) 2932940000
22 异黄樟脑(4-丙烯基-1,2-亚甲二氧基苯) 2932910000
23 麦角新碱 2939610010
24 麦角胺 2939620010
25 麦角酸 2939630010
26 苯丙酮(1-苯基-2-丙酮) 2914310000
27 N-乙酰邻氨基苯酸 2924299020
28 3,4-亚甲基二氧苯基-2-丙酮 2932920000
29 高锰酸钾 2841610000
30 乙酸酐(醋酸酐) 2915240000
31 黄樟油 3301299010
32 苯乙酸 2916340010
33 氯化氢(盐酸) 2806100000
34 硫酸 2807000010
35 甲苯 2902300000
36 乙醚 2909110000
37 丙酮 2914110000
38 丁酮〔甲基乙基(甲)酮〕 2914120000
39 邻氨基苯甲酸(氨茴酸) 2922431000
40 哌啶(六氢吡啶) 2933321000
41 氯仿(三氯甲烷) 2903130000
42 二氢黄樟素 2932999050
43 氯化铵 2827101000
2827109000

44 硫酸钡 2833270000
45 氯化钯 2843900010
46 醋酸钠 2915220000
47 乙醇 2207100000
2207200010

2207200090

48 氢氧化钠 2815110000
2815120000

49 碳酸钠(纯碱) 2836200000
50 碳酸氢钠(小苏打) 2836300000
51 活性炭 3802100000
52 乙酸 2915211000
2915219000

53 乙酸乙醋 2915310000
54 异丙醇 2905122000
55 碘 2801200000
56 氢碘酸 2811199010
57 红磷 2804709010
58 三氯乙醛 2913000010

附件2


特定国家(地区)目录


1,缅甸
2、老挝





蚌埠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

安徽省蚌埠市人民政府


蚌 埠 市 人 民 政 府 文 件

蚌政〔1999〕15号

关于印发《蚌埠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蚌埠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已经市政府第19次市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蚌埠市人民政府
一九九九年三月二十六日


蚌埠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

                   总  则

  一、为使市政府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安徽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和市政府工作的要求,制定本规则。
  二、市政府组成人员在行政工作中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各项方针、政策,充分发挥市政府各部门和各县、区人民政府作用,确保政令畅通。
  三、市政府受省政府统一领导。市政府各部门受市政府统一领导,并依照法律或者行政法规受上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或者领导。

                市政府组成人员职责

  四、市政府由下列人员组成:市长,副市长,秘书长,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局长。
  五、市政府实行市长负责制,市长领导市政府工作。副市长、秘书长协助市长工作。
  六、副市长按分工负责处理分管工作。受市长委托,负责其他方面的工作或者专项任务,并可代表市政府进行外事活动。
  七、市政府秘书长在市长领导下,负责处理市政府日常工作和分管工作,领导市政府办公室。
  八、市长出国期间或者外出较长时间,委托负责常务工作的副市长主持市政府工作。
  九、市政府组成部门各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各局局长负责本部门工作和市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十、审计局在市长的领导下,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市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

                会 议 制 度

  十一、市政府实行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制度。会议由市长或者市长委托负责常务工作的副市长召集和主持。市政府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须经市政府常务会议或全体会议讨论决定。
  十二、市政府全体会议由市政府全体成员组成。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一)传达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重要指示、决定;
  (二)讨论市政府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决定和部署市政府的重要工作;
  (三)通报市政府的工作情况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四)研究其他需要市政府全体成员讨论的事项。
  市政府全体会议一般每年召开2-4次,根据需要可安排有关部门、单位和人员列席。
  十三、市政府常务会议由市长、副市长和秘书长组成,副秘书长,市政府办公室正、副主任列席。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一)传达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重要指示、决定;
  (二)讨论决定市政府工作的重大问题;
  (三)讨论通过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议案;
  (四)讨论通过由市政府制定和组织实施的规范性文件;
  (五)分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研究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制订配套政策和相应措施;
  (六)讨论决定市政府各部门和各县、区政府请示的重要事项;
  (七)通报和讨论市政府其他重要工作事项。
  市政府常务会议一般每月召开1-2次,根据需要可安排有关部门、单位和人员列席。提请常务会议讨论的问题,必须事先协调,形成较成熟的意见。
  十四、市长办公会议由市长、副市长、秘书长、副秘书长组成,市政府办公室正、副主任列席。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一)研究市政府日常重要工作及各县、区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请求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
  (二)讨论市长、副市长、秘书长提出的需协调解决的具体工作事项;
  (三)讨论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前需交换意见、统一认识或涉及多个部门较难协调解决的问题;
  (四)讨论决定向省政府和有关部门请示报告的重大问题;
  (五)审定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制订计划;
  (六)研究市政府其他日常工作。
  市长办公会议根据需要不定期召开。
  十五、市长或者市长委托负责常务工作的副市长召集和主持市长碰头会议,副市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出席,市政府办公室正、副主任列席。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一)市长之间相互通气,交流情况,通报工作及安排下一阶段工作任务;
  (二)研究处理市长、副市长、秘书长、副秘书长之间需要统筹安排和协调的工作事项;
  (三)研究处理全市性重要活动的组织实施事项;
  (四)研究突发事件的处理意见;
  (五)研究处理政府日常工作中的其他事项。
  市长碰头会议根据需要不定期召开。
  十六、市长或者市长委托负责常务工作的副市长召集和主持市政府务虚会议,分析研究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事关改革的重大问题。
  市政府务虚会议一般每年召开1-2次。
  十七、市长或者市长委托负责常务工作的副市长召集和主持县、区长会议,主要传达上级重要会议精神,通报和部署有关重要工作。
  县、区长会议根据需要不定期召开,各县县长、各区区长出席,市政府有关部门、单位和人员列席。
  十八、市长、副市长、秘书长、副秘书长根据需要召开专题会议,协调和处理市政府工作中的一些专门问题。
  十九、市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务虚会议,市长办公会议、碰头会议和县、区长会议的议题由市长或者市长委托的副市长、秘书长审定,会议的组织工作由市政府办公室负责。
  市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的会议纪要,由秘书长签发,必要时报市长或负责常务工作的副市长签发。专题会议纪要,由主持会议的市政府领导或有关副秘书长签发。
  市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召开情况及讨论决定的事项,如需作新闻报道,由市政府秘书长统筹安排。
  二十、市政府及市政府各部门要本着精简、高效、节约的原则,尽量减少以市政府名义召开的全市性会议和市政府各部门召开的全市性会议,精减会议人员,压缩会议规模和时间,能合并的会议尽量合并。
  二十一、以市政府名义召开的会议,须经市长办公会议或市长碰头会议讨论决定。特殊情况下,由秘书长审核后报市长审定。市政府各部门召开的全市性工作会议,一般不邀请县、区政府负责同志出席。

                 公文审批程序

  二十二、市政府各部门和各县、区报送市政府审批的公文,由市政府办公室按照市政府领导同志分工呈批,重大问题,同时报送市长和负责常务工作的副市长审批。
  二十三、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公文和省政府各部门发给市政府的公文,由市政府办公室按文件内容呈市政府有关领导同志阅批后转有关部门承办;重要公文,呈市长阅批后转有关部门承办。承办部门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办理情况报送市政府。
  二十四、审批公文时,对于一般报告性公文,圈阅表示“已阅知”;对于有具体请示事项的公文,要签署明确意见,圈阅则表示同意请示事项。
  二十五、市政府发布的重要决定和规范性文件,向省政府的重要请示和报告,向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有关部门请示报告重大事项的函件,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的议案,重大改革措施和人事任免的决定,由市长签署(发)。
  以市政府名义发文,属全局性重大问题的,由分管副市长、秘书长审核后,报市长或者受市长委托负责常务工作的副市长签发;属于单一方面问题的,由有关副秘书长审核后报分管副市长签发;涉及两位以上副市长分管的工作,应会签;属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市长碰头会议讨论决定事项或属例行批准手续的,经有关副秘书长审核后,报分管副市长或秘书长签发。
  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发文,系市政府领导同志批示办理的,由秘书长或有关副秘书长审核签发;系市政府各部门和各县、区政府要求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发文的,市政府办公室审核,提出报批意见,经市长或分管副市长同意后,由秘书长或有关副秘书长签发;属市政府办公室职权
范围内的发文,由秘书长或秘书长委托有关副秘书长,办公室正、副主任签发。
  二十六、经秘书长同意,市政府及市政府办公室文件可以向社会公布。
  二十七、市政府各部门和各县、区政府的请示和报告,或按市政府要求反馈意见的公文,由部门和县、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签发,报送市政府办公室。除市政府领导同志直接交办或明确指示的事项外,原则上不直接报送市政府领导同志个人。
  二十八、市政府各部门要认真履行各自的行政职责,属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务,由部门自行发文;须经市政府审批的事项,按办文程序报市政府有关领导审签后,可由部门发文,文中注明“经市政府同意”或“经市政府领导同意”;需要与有关部门联合发文的,主办部门主要负责
人要主动与有关部门协商,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公文涉及部门间分歧意见,经协商仍不能取得一致的,主办部门要列出各方理据,提出建设性意见报市政府,由分管副市长、秘书长、副秘书长或由上述领导同志指派市政府有关综合部门协调或裁定。各部门参与协调人员意见即代表本部门意见。对协调或裁定的结果,各有关方面必须坚决服从,认真落实。
  二十九、市政府各部门要严格按年初计划送审规范性文件草案,因特殊情况,确需追加计划的,应由市政府法制局审核提出意见后,提交市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

               内事活动及外事活动制度

  三十、市政府领导同志在市内调研、考察工作,要轻车简从,一般只安排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和其他相关部门必要的科、室负责人随行。
  三十一、为保证市政府领导同志集中精力研究处理政府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除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的活动外,市政府领导同志一般不出席各县、区,各部门、各单位的会议,以及颁奖、剪彩、奠基、照相等事务性活动。
  各县、区,各部门、各单位一般不要邀请市政府领导同志出席事务性活动,确有需要的,应事先报市政府办公室,由市政府办公室提出意见呈批。分管市长出席部门召开的全市性工作会议,每部门一年限于一次,切实减少领导同志陪会以及一会安排多位领导同志讲话等现象。
  三十二、市政府领导及市政府各部门负责同志因公出访,应有实质性任务,一般不参加群众性社团组织的出国(境)团组,市政府领导同志出访一年内一般不超过一次,原则上不参加境外各种专业性会议。市政府领导同志接待外宾,由市外事办公室负责牵头承办;接待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人员以及重要华侨知名人士,由市侨办承办;会见来访的台湾人员,由市台办承办。有关接待单位做好协助工作。各接待单位不得直接请市政府领导参加外事活动或提高接待规格。

            通气报告制度和离蚌外出请示报告制度

  三十三、市政府作出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市长应听取和集中领导班子成员的意见;副市长分管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和重大突发事件,应及时向市长报告;市长、副市长、秘书长、副秘书长注意交流日常工作的阶段性进展情况及每周各自重要活动安排,市长、副市长每周重要活动安排由市政府办公室汇总制表。
  三十四、市政府各部门应定期向市政府汇报工作,重大问题及时报告。需向有关领导机关请示报告的,应事先报告市政府。对外发布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信息,要报市政府分管领导同意,其中涉及的主要数据,须经统计部门核准。
  市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及市政府文件确定的事项,市政府领导重要指示的落实情况,市政府各部门必须按要求报告结果。
  三十五、副市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出差或外出学习,由市长批准。市政府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离蚌参加会议、履行公务,需提前2天向市政府报告,组团外出考察,需提前一周报告,获批准后方可成行。返回后,要在24小时内办理销假手续。